革命摇篮井冈山介绍
| 招商动态 |2016-10-23
井冈山,位于江西省西南部,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,古有“郴衡湘赣之交,千里罗霄之腹”之称。解放前,井冈山没有独立的行政建制,是一个“人口不满两千,产谷不满万担”的偏僻小山村;解放后,井冈山在党中央、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,于1950年在茨坪设立了井冈山特别区,1959年成立省辖井冈山管理局,1981年撤局设县,1984年撤县设市,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原井冈山市与原宁冈县合并组建新的井冈山市,2005年7月成立井冈山管理局。全市现辖21个乡镇场和街道办事处,总人口14.97万人,总面积1297.5平方公里。
陆定一同志说:“井冈山,两件宝;历史红,山林好。”这是对井冈山的高度概括和真实写照。井冈山既具有辉煌的历史,又有绚丽的自然风光,革命的人文景观与优美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,融为一体,是一个集观光旅游、传统教育于一体的理想旅游避暑胜地,先后获得“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”、“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”、“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”之一和“中国优秀旅游城市”等荣誉称号,2001年1月又跨入了“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”的行列。
市花:杜鹃花(又名映山红)
市树:红豆杉(又名紫杉、赤柏松)
气候特点
井冈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,四季分明,雨量充沛,年平均气温14.2度,一月份为最冷月,平均温度3.2度,七月份最热月,平均气温仅为23.9度,极端最高温度也只有34.8度;年平均降雨量1856.3毫米,年平均降雨日213天,年平均日照1511小时,平均雾日96天。茨坪因海拔高度和四面环山的地形影响,具有冬长、夏短、秋早、春来晚的特点。
革命历史
井冈山是“中国革命的摇篮”,是一块“浸透着烈士鲜血的圣地”。1927年10月,毛泽东、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,建立了兰花坪。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,开辟了以“农村包围城市,武装夺取政权”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。尤其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——井冈山精神。江泽民同志将它概括为24字,即:坚定信念、艰苦奋斗;实事求是、敢闯新路;依靠群众、勇于胜利。井冈山
自然风光
井冈山不仅有丰厚的历史内涵,而且还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。井冈山风景名胜区面积为261.43平方公里,分为11个景区,76个景点,460多个景物景观。
经过几十年的努力,已先后开发了茨坪、龙潭、主峰、黄洋界、茅坪、龙市等6大景区、30多处景点。这里,千峰竞秀,万壑争流,苍茫林海,飞瀑流泉,融雄、险、秀、幽、奇为一体,峰峦、山石、溶洞、温泉、珍稀动植物、高山田园风光应有尽有。
井冈山有迄今地球上同纬度保存最好的7000多公顷次原始森林,有被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誉为全世界仅有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,森林的覆盖率达到86%,空气质量远远超过国家一类标准,可以说井冈山就是一座“天然的大氧吧”。
国民经济
井冈山的开发建设始于50年代末。当时的井冈山,是个不通公路、不通邮、不通电、无工业、无商业、人口仅百余人的小山村。
1957年以后,井冈山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,垦殖山场,兴建公路,发掘资源,建设电站,创办工业,努力发展经济。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该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日趋完善的区位优势,制定了“旅游兴市”的发展战略,并不断加大改革开放步伐,经济由封闭迈向开放,由贫乏走向繁荣。
2005年,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2.69亿元,比2000年增长6.23亿元,财政收入完成1.23亿元,比2000年增长6000万元,超出“十五”计划数2300万元,年均递增19%;全年接待游客达218.5万人次,旅游总收入11.28亿元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35元,比2000年增长2188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2913元,比2000年增长962元。一、二、三产业结构为18.2:30.2:51.6,“旅游兴市”发展框架已经形成。
工业从无到有,已发展工业企业80余家,并形成了造纸、瓷业、硅酸盐、花岗岩、木材加工、竹制品、土特产加工等特色工业群体。
农业生产已由传统型向科技型、开发型、集约型方向转化,特种养殖、特种水产、三高旅游农业等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,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。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的主体,呈蓬勃发展趋势。
社会事业
从1959年修建第一条公路——井泰公路后,至目前境内有高速公路、国道、省道、市乡公路25条,交通干线有:井冈山至吉安、南昌线,井冈山至遂川、赣州线,井冈山至湖南炎陵、长沙线,井冈山至永新、萍乡线。赣粤——泰井高速公路直达井冈山;正在建设中的吉井铁路直达井冈山新城区,并在新城区设站,预计今年年底正式通车。邮电通讯实现了“两化一网”,程控
